About DHHB
楊以涵教授,1927年出生,遼寧鐵嶺人,漢族。華北電力大學教授,水電部終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優秀科技工作者,曾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等職,首批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中國電機工程學會高級會員,2011年當選為中國電機工程學會會士,先后擔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電工學的評議組成員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電工學科組成員、組長。主持指導的“ML-1小電流接地微機選線裝置”通過國家鑒定,“小電流接地系統單相接地故障選線”、“小電流接地系統單相接地故障定位”國內外首創,技術屬國際領先。
1949年畢業于東北大學電機系,畢業后留校任教;
1950年入哈爾濱工業大學電機系讀電力專業研究生;
1952年研究生畢業,隨后留在哈工大任教,
1961年調往北京電力學院(現為華北電力大學)工作。直到2008年離休。
曾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等職。1961年被評為副教授,1979年被評為教授,1984年被評為水電部特級勞模并被聘為終身教授,1986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博士研究生導師,首批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
為電網做點實事的楊老師
50年代,楊老師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創辦了我國第一個發電專業,是我國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學科的奠基人之一。1978年被評為教授,1986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博士生導師,學校有突出貢獻的學科帶頭人。
50年來,楊老師為我國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學科的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培養出一批卓有建樹的學科帶頭人,造就了一批工程領域的專家和工程師,對我國電力科研事業的開創和發展作出了杰出貢獻。楊老師始終站在學科發展的最前沿,密切關注國際科研動態,緊密結合現場生產實際,進行了一系列開創性科學研究和工程實踐。
把選線技術的研發工作進行到底
從1985年開始研發的“小電流接地選線”技術,局限于當年的思想認識水平,在并不成熟、完善的時期,被許多人很簡單地模仿、轉讓。那時的人們,當然也包括楊老師,還沒有保護知識產權的概念,這種照貓畫虎的結果,是導致全國出現了一個應用高達八千多臺的高峰,問題當然很快就隨之出現了。
90年代末期,許多電力單位反映“小電流接地選線不行了、不好使了。”面對用戶的質疑,楊老師沒有回避,挺身而出,進行了小電流選線技術的第二次研發。
2000年,楊老師為此申請了國家自然科技基金,并建設了國內第一個1:1的10kV高壓物理模擬實驗室。就這樣,楊老師僅帶著一個研究生,一頭扎進了實驗室。每天要做幾百次實驗,先后做了上千次的實驗。
帶著用疲憊與汗水換來成功的實驗數據,在一次次無奈地碰壁后,楊老師終于在丹東電力局找到了敢于共同承擔風險的合作伙伴。楊老師對于技術非常執著,一定要親自看到技術成果的應用數據。楊老師說:“生命給我的時間不多了,我不干就拉倒了。干,就徹底解決問題。”
四年多的時間里,現場的故障錄波從100多次到200多次,選線正確率達到96%。而那4%的故障未選對,經過剝皮查找原因是接線錯了。這時楊老師終于放心了,可以在任何場合告訴所有人:“小電流接地選線有把握使選線正確率達到90%,剩下的10%可能由于硬件問題或者管理問題,也可以迅速地把問題所在告訴使用方。”
2002年年底,科研成果通過了國家電網公司組織的成果鑒定。
2003 年,項目通過鑒定后,根據國家電網公司當時對科技成果產業化的要求,華北電力大學和遼寧省電力有限公司丹東供電公司共同注資成立了“北京丹華昊博電力科技有限公司”,楊以涵教授任董事長,李硯女士任總經理。公司成立之初確定了以解決非有效接地系統單相接故障相關技術的研究和實現為總目標。確定了每三年研究一款自主研發的新產品。
2006年DHHB和華北電力大學共同開發的“新型8421并聯組合式消弧線圈成套設備技術研究和實現”再次獲國網公司科技進步二等獎;